晨 钟 报
 

 赴澳见闻马春燕费亚芳


  前不久,绍兴市首批31名中学优秀外语教师赴澳大利亚进修,我们有幸成为其中成员。在昆士兰大学为期四周的学习,使我们感触颇深。
  我们于9月14日清晨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这立即引起我们一行人的极大兴趣。放眼望去,只见田径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一幢幢四层楼的教学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荫丛中,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大道弯弯曲曲伸向尽头,看不到任何污垢;高大挺拔的桉树(国树)随处可见,白色的树干,苍翠欲滴的树叶,树枝间缀满了鲜花,偶尔有汽车从我们身边开过,却没有丝毫灰尘扬起。我们不禁惊诧于它的干净、整洁、幽雅和深远。从那天起,我们31位中国教师———被校方誉为“团体英语水平最高”集体———在这个充满了诱人气息的校园里度过了令人难忘的30天。
  我们每天都畅游在英语母语国家高水平教师给我们提供的知识海洋里,像永不会满足的海绵一样无休止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只有到了这样的环境,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才能的肤浅。崭新的教学理念、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无不使我们受益匪浅。
  澳大利亚的教育的确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学法指导,思维启迪,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上。学生也具有极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性。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教师的语言亲切,表情、姿态等方面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主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他们所倡导的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他们的课堂上,随处可闻的是“why"、“how”,而全然没有了中国教师的“what”。于是,在洋教师的课堂里没有了无能的学生,没有了胆怯的求学者;有的只是在不断的鞭笞和鼓励声中奋勇向前的追求者、探索者。除了如饥似渴的求知,课堂内外随处可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默契,人性之花处处绽放。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到地道的口语,学校安排我们homestay(家庭寄宿),我们分别被不同的家庭接走。当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恐惧,不知道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这些金发碧眼的房东会把我们带向何方?谁知刚上汽车,我们就发觉被浓浓的异国情包围了。友好的微笑、轻喃的话语,外国友人不时地向我们介绍着沿途的风光。很快,我们忘却了来时的恐惧,融进了他们那份自然流露的友好中。
  在房东家里,我们领略到了澳洲饮食文化。每天不同的食物不是淡的,就是甜的,要不就是怪味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乐在其中,因为毕竟那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体验。澳洲的民居绝大部分是二层楼的小洋房,房子四周随处可见参天大树及形成各种藤蔓状的树木,很少有人种一些纤巧的盆栽花卉。
  闲暇之余,澳洲人最注重的要算是休闲了。双休日我们就一起出去尽情地领略澳洲的旖旎风光。我们一行人都觉得在澳洲的土地上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落英缤纷”,什么是“碧海青天”,什么是“姹紫嫣红”,什么是“宁静致远”。与此同时,我们对澳洲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尤为敬佩,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群体的关怀,他们更是无微不至:任何一个十字路口和红绿灯处都有盲人引路装置;任何一个厕所(哪怕是在偏远的动物园和农场里),都有专为残疾人或婴儿配置的装备,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虽然来去匆匆,许多风光未及领略,许多人情未及感受。但我们心中已有了对澳洲弥足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