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钟 报
 

 鲲鹏展翅万里飞洒尽热血为中华———记我校46届校友、革命烈士沈崇彬


沈崇彬同志,嵊州市浦口镇沈家坎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早逝,全靠母亲抚养他和弟弟长大成人。1943年9月至1946年6月在嵊县县中(现为嵊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求学,后赴杭高学习并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投身革命洪流,1949年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十二烈士之一。
一、求学
1943年9月,沈崇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嵊县县中。当时的嵊县县中,每年只向全县招收五十名新生,高中是后来才办起来的。沈崇彬天资聪颖,活泼好动,那时学校里的女生很少,演话剧时,就由沈崇彬扮演姑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3年的嵊县,抗战尚未结束,日寇占领着县城,乡下有国民党政府和反动部队,还有胡传奎式的土匪武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学校几次迁址,向穷乡僻壤转移,条件很是艰苦。日寇的凶残,国民党的腐败,人民的苦难,这一切都在沈崇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6年夏,未等初中毕业,聪明好学的沈崇彬即以同等学历考入杭高,第一次来到省城,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但沈崇彬并没有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依旧保持着他的艰苦朴素。有时沈崇彬甚至一两个月不用一分钱,也很少出校门。在校期间,沈崇彬与相年德、裘晓浦等嵊县老乡过从较多,生性乐观、直爽、开朗、爱笑、说话幽默风趣的沈崇彬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好感。他高兴时总是张开嘴傻笑,有时还哼上一句“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什么这么悲伤,悲伤!”往往老是这样一句,好像这首歌仅有这么一句似的,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沈大嘴”。杭高的民主传统,比较开放的管理和优异的师资条件,使沈崇彬以及他的同学们在清苦的学习生活中迅速成长,加深了对正义与邪恶、民主与独裁的理解和体验。从解放区电台的广播中和从解放区过来的人们的口述中传来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消息,则更加使沈崇彬对革命充满了无限憧憬,向往着有一天自己能得到党的领导和关怀,亲自投身于革命洪流。
二、革命
在杭求学时,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沈崇彬就积极参加当时杭高的学生运动和全市游行示威,以动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还曾经讲到要去老家嵊县发动抗丁(抗国民党抽壮丁)、抗田赋苛税,还准备到四明山去打游击,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贡献一份力量,平时对《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爱不释手,用来提高知识,转变立场,投身到革命中去。
1948年冬的一天,沈崇彬邀他的嵊县老乡裘晓浦出来散步,欣喜地告诉裘晓浦,说他找到了新四军金萧支队的外围组织“团结进步社”,并认识了两位负责人邵骏奇和陶基(金甲武),“团结进步社”是当时的一个革命进步团体。1949年初,“团进社”联系上浙东游击队,经金萧支队政委张凡同志和司令蒋明达同志亲自审查,确认“团结进步社”为金萧支队城工部(蒋明达同志兼任部长)在杭的基层组织,坚持在杭开展工作,并派两位同志驻杭指导工作,沈崇彬则直接负责杭高的“团进社”工作,主要活动在校外。至此,沈崇彬的革命热情更为高涨,晚上迟回校、白天不听课是常事,大力发展“团进社”组织,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到金萧支队的游击区打游击,还组织社员学习发下来的书籍文件(《新民主主义论》、团章等),印发宣传资料,收集枪支弹药等。沈崇彬不仅出力,还出钱,“团结进步社”开展活动缺少经费,他就把缴学费余下的钱用上,把平时的零花钱用上,仍不够,就到家里去拿。为了把钱都用在“团结进步社”的活动上,沈崇彬设法把回家往返的车费省下来,借了国民党的棉军装,假扮成国民党“丘八”,去闯卡进站。虽然进了站,但因无票又无证,上不了车,就急中生智爬上车背,挤进行李包裹间,险兮兮地勉强成行。当时天气冷,车一开动,风大,他只好倒过来,背朝前,脸朝后坐着,再把帽沿压低,头颈尽量往领口里缩,两手尽量往袖口里拱。为了把钱用在“刀口”上,他就是这样艰难地往返。
三、就义
叛徒出卖了“团结进步社”。当时,“团进社”的主要负责人邵骏奇抓兵运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打入敌人内部,利用敌人招兵之际,以“团进社”成员为骨干,组建起“白皮红心”的新兵连,准备开展城郊武装斗争。后来各种迹象表明情况不妙。支队领导听取汇报后分析,认为肯定出了问题,指示迅速分批撤离杭州。4月上旬,有两批同志沿原来地下线路逆江到富阳,转至诸暨根据地。第三批撤离人员较多,通知4月11日到大同日报社(今杭州井亭桥畔)集中,准备12日凌晨离杭。不料当天晚上被敌特逮捕了23人,当时就发觉沈崇彬不见了,同志们还以为他到亲戚家躲起来了。杭州解放后第三天,《天行报》披露4月26日艮山门外有一批青年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在校不少同学赶去现场,认出了沈崇彬、金甲武的身份,证实他们殉难了。据当地农民讲,那天夜里,先是听到汽车马达声到下菩萨小学旁,后听到“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接着是一阵激烈的枪声……
和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一样,年轻的沈崇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至今已经整整半个多世纪了。所幸当时热血青年憧憬的新中国,如今已坚强地屹立于东方,足以告慰烈士英灵,而革命者那为了人民幸福、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慷慨赴国难的革命精神也必将在莘莘学子的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他们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不止,奋斗不息。
  附: 七律
纪念金甲武、沈崇彬烈士殉难五十周年
危楼惊梦起烽烟,
破晓临江月色寒。
振臂同仇擎大纛,
横眉敌忾诉豪端。
平畴喋血长留恨,
古廓含悲未展颜。
拂试尘埃明镜出,
丹心一片壮河山。

本文由本报编辑吕小江根据杭高1946(秋)级友会联络组编辑的《级友通讯》第57期纪念沈崇彬烈士殉难五十周年专辑中《忆亡友》等五篇纪念文章撰写而成,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